牵头单位:市资源规划局21.2021年实施国土绿化31312亩,中幼林抚育5.8万亩。
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东南亚国家迫切需要建设更多塑料废品收集和回收基础设施。近些年,东南亚国家加紧应对塑料制品浪费和污染问题。
据越南媒体报道,越南政府近期批准了2021至2025年大力推动限制塑料垃圾宣传工作项目,以提高全社会限制使用和加强对塑料垃圾管理的意识和责任。世界银行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称,疫情期间,东南亚地区塑料制品的浪费和污染问题加重。在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超过75%的可回收塑料最终被填埋或进入海洋。塑料袋收费所得将用于支持绿色环保项目。泰国宣布从2020年起,所有商场、便利店不再提供免费塑料袋,政府还计划于2022年禁用厚度低于35微米的塑料袋,并在2027年前将塑料制品的回收利用率提高到100%。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评估报告建议,东南亚各国应该充分利用东盟地区共享技术中心,进一步推动塑料垃圾回收,提高塑料垃圾贸易监测力度,从而更有效地应对地区塑料污染问题。大量塑料垃圾给东南亚国家带来沉重环境负担。绿水青山除了碳汇价值,其生态价值也是多样的,比如其生物多样性。
纳入碳普惠制试点地区的相关企业或个人,通过自愿参与实施的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如节水、节电、公交出行等)和增加绿色碳汇等低碳行为产生的减排量,被允许接入碳交易市场。其中对北部生态发展区的定位是全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在这个区域,重点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严格控制开发强度。当时,很多企业甚至对碳市场感到莫名其妙。另一方面,企业碳强度下降后,碳排放资产富余,从而实现了减排带来收益的理想效果,可谓一举两得。
广东,依托广碳所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又一次领跑全国。这一尝试,也被认为是很好地回答了绿水青山如何变成金山银山这个问题,成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一种有益探索。
而且,一片森林的碳汇价值到底几何,也要通过复杂的核算。10年前碳市场刚启动时,很多企业对于碳是什么,一无所知。作为全国八个碳排放交易试点之一,广东早已闯出一条独特的高度市场化道路,率先进行配额有偿发放竞价、首创低碳发展红利惠及公众的碳普惠机制、将生态补偿引入碳市场、试水碳金融由此取得的节能降碳成绩,更是杠杠的:截至2021年6月20日,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88亿吨,占全国碳交易试点的38.68%,稳居全国首位。进入碳市场必须满足前提条件可核查、可量化、可追溯。
第一,是有偿配额竞价机制。广东对碳交易市场的探索,几近10年之久。很显然,广东碳市场已成效初显。而这种生态价值,也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进行交易。
当然,并不是所有森林都能拿到碳市场交易。碳排放权交易所是做煤炭交易吗?如此创新的机制要推行下去,阻力显而易见,广州碳排放权交易所相关负责人坦言。
成交额突破40亿元大关 广东企业提前历练根据广碳所提供的数据,截至2021年6月20日,广东省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1.88亿吨,占全国碳交易试点的38.68%,稳居全国首位。通过碳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和履约机制,短短6年时间过去后,碳市场控排企业2019年排放量与纳入碳市场当年相比,整体实现减排幅度达11.4%。
早在2014年,广碳所就做了首单碳排放配额的抵质押融资。为了满足这种需求,广东碳市场陆续推出碳排放权抵押融资、配额回购、配额托管、远期交易等创新型碳金融业务,为企业碳资产管理提供灵活丰富的方案。这其实是一个多赢的局面。过去,中国的企业没有碳排放概念。单这6大行业就占到了广东省全社会排放量的70%以上。2019年,广东省委和省政府印发《关于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促进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形成由珠三角地区、沿海经济带、北部生态发展区构成的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
作为市场经济相对发达的广东,最终选择了一条高度市场化的道路。当时,摆在所有试点省市面前的最现实问题就是如何进行交易?放眼世界各国的实践,碳排放减缓有命令型、财税型、市场手段等多种方式,其中又以市场手段为主流。
其实,广州在绿色金融方面的探索,在好几年之前已经开始。2011年,国家发改委决定在七省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广东名列其中。
其中,电力、钢铁、石化、造纸行业排放量减少幅度分别是14.6%、2.5%、9.7%、11%。这几年一直是量价齐升的状态,北京太铭基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在广东碳市场开启之时就参与进来。
南都:目前机构和个人投资者参与广东碳市场交易的情况如何?广碳所负责人:投资者是广东碳市场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参与,不仅为整个市场提供了充足的流动性,也起到润滑剂的作用,活跃了整个市场交易氛围。所谓配额交易,就是政府给企业一定的碳排放配额,如果企业当年的排放未达到配额,则可以将差额在碳排放交易平台上出售给其它企业。2017年,广东发布《关于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管理的暂行办法》,正式将PHCER(碳普惠制核证减排量)纳入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补充机制。如今,6大行业中的控排企业约250家。
广碳所相关负责人感慨道。面对面广东碳市场三大机制可为全国提供借鉴南都:全国碳市场启动在即,广东在先行先试的过程中,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广碳所负责人:广东碳市场有3个机制在全国比较有特点,能够为全国碳市场提供一些借鉴的经验。
其中覆盖原省定贫困村99个,苏区老区县4个、民族地区县两个,带来的直接经济收益约2466万元。广东最早纳入控排的,是来自钢铁、水泥、电力、石化等4大行业中年排放量2万吨以上的企业。
同时,也可以让碳排放权的价格更加合理和真实,从而更能够引导企业去节能减排。南都:接下来还将有哪些新的举措和创新?广碳所负责人:目前,广东碳市场已纳入电力、钢铁、石化、水泥、造纸、航空等六大行业,接下来还将纳入5个新的行业,包括数据中心、建筑、交通、陶瓷、纺织等五大行业。
广碳所负责人告诉南都记者。例如,某一个地区,想要获得穿山甲的保护经费,就可以通过市场化手段,将这一片生态林量化成STCER的产品,放到平台上交易进行变现。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这个市场终于开市了,结果没有我们想要看到的欣欣向荣的景象,大家都很着急。经过近两年时间的筹备,2013年12月17日,先是广东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指导性文件《广东省碳排放管理试行办法》(下简称《试行办法》)。
顾名思义,碳普惠就是一种让低碳发展红利惠及公众的机制,并借此让公众参与到碳交易中来。而究竟是通过技术改进来减少碳排放,还是花钱购买配额,则由企业自己衡量。
据该公司总经理孔晴熙介绍,一开始交易量很小,仅三四年市场就慢慢成熟了,交易越来越多。大家都没见过碳排放权这种抵押品,你怎么能证明这种产品可以用来抵押?如果最终发生了违约,风险谁来承担?据介绍,2014年推出的首单业务,在银行内部走流程就走了将近一年。
由于企业的积极性不高,初始广东碳市场的交易不如预想的活跃。这些努力慢慢起到了效果。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